找到相关内容132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。入息者  ,谓出息无间,内门风转,乃至脐处。中间入息者,谓  入息灭已,乃至出息未生,于其中间,在停息处,暂时  相似微细风起,是名中间入息。....入息出息有四异名  ,何等为四?一名风,二名阿那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
  • 唯识问答

    :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  聚,界即种子之别名﹔此乃唯本有者之说也,即护月论师所  说者也。二者唯新熏说。其言曰:一切种子,皆熏故生,所  熏能熏,俱无始有,故诸种子无始成就。种子即是习气异名...

    刘玉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1073982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地位,甚至把“坐”与“禅”提到了等同的地位。他在《坐禅箴》中说:“夫非禅不坐,非坐不禅;惟禅惟坐,而坐而禅。禅即坐之异名,坐乃禅之别称。盖一念不动为坐,万法归源为禅。”[六九]明本试图把静坐与禅修结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圆觉经管窥(八)─普眼菩萨章之一

    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』。」  [15]未出轮回辨圆觉……若免轮回无是处─本经:「未出轮回而辨圆觉,彼圆觉性即同流转(轮回异名流转),若免轮回,无有是处。」  南怀瑾居士《圆觉经略说》:「佛答复金刚藏菩萨...

    何金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8.html
  • 玄奘大师在印度境内游学与善财童子参学有关地理、路线、及其意义之探讨

    摩竭提国之咀那城,笔者以为即玄奘所记之波咤厘子城 (Pa taliputra) ,或同  地异名之帕第拉 (Patna) 。[35]再南行到海岸国,见到弥勒菩萨,又经过一段长途之百余城到  了普门国之苏摩...) ,或同  地异名之帕第拉 (Patna) 。[35]再南行到海岸国,见到弥勒菩萨,又经过一段长途之百余城到  了普门国之苏摩那城。这应是在印度南部克利塔玛拉河口 (Kritamala) 外一个小岛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020674457.html
  • 药师经析疑——弘一大师

    句容为藏。与华严之诸法实性相,方等之实相如来藏,般若之佛母,法华之秘要之藏,涅槃之三德秘藏,金刚宝藏,同出异名。下文云: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,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。若正法宝藏非...

    弘一大师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0576407.html
  • 佛教常见词汇解释

    有情 旧译为众生,即生存者之意。指人类、诸天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。其他如草木金石、山河大地等,则称无情。 佛性 又作如来性、觉性。指成佛的可能性、因性、种子,为如来藏的异名。据《北本涅槃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90576465.html
  • 略论明心见性--元音老人

    ,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,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,如一真法界、真如、如来藏、佛性、真心、大圆胜慧等等。只因众生迷而不觉,不知有此妙体,无始以来,只与生灭和合,变为妄心。故心性原是一物,如水之与波,不是...

    元音老人

    论坛精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04776544.html
  • 批判与回应——略论中观应成派对唯识学三自性思想的批判

    此中的“真理”即是自性,即是空性,此自性义为月称所承许之义,《密义疏》说:“所许自性,是许眼等之法性为本性。”[[9]] “本性、自性、空性,是诸异名。”[[10]]   (2)、三自性全无自性 ...

    海慧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75577109.html
  • 映照安史之乱的唐代民间弥勒信仰实物

    和《劝善经》乃一经之异名,根本用不着别立为两种经[6]。其所校录的《救诸众生一切苦难经》,以S.5256为底本,S.3696等为参校本。重览底本,可以发现此校录本的问题大致有:将底本“苦灾苦灾”,径...

    张子开 张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0678537.html